这就是说,传统的儒教就是一种以理性为主而能够发挥宗教功能的宗教。
关于元亨利贞,《周易》大传不仅有四德(《乾•文言传》)之说,还有形而上学化的解释: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当然,这里的所谓创造性是指本体相对于一切形而下存在者而言的终极奠基性。
例如《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咸卦引用了一首交欢之歌[21],《咸•彖传》说男下女也道明了这种男女交媾的性暗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所表达的根本道理就是变易,而变易也就是生生,故又谓: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传》)。知者,明觉义,非知识之知。
meta这个前缀,汉语可以译作元或者后,引申为基础之义,如果说physics乃是作为自然学的形而下学,那么meta所指向的乃是作为形而下学基础的形而上学。即是吾人的真性,亦即是一切物的本体。有了四心也只是良心的开端,还要扩而充之,推而广之,才会拥有完全的良心。
这种爱是超越国界、民族、信仰,能爱到世间所有的人,因此宣扬普救主义,也因此有一种强烈要求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倾向。道家的慈爱是从道的本质中引伸出来的,强调回归于道的无私之爱。天地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宇宙中的万物,圣人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所有的百姓。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之爱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26]。
[32]上面两个不仁中的仁是指儒家人为的私爱,天地不仁指天地对万物无私爱,圣人不仁指圣人对百姓无私爱,就象对待刍狗 一样。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仁爱思想 普世价值 。当然,在中国古代由于立足于血缘亲情而形成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局限,这种扩展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
老子推崇慈爱,把它作为三宝之一,《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汉代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感通机制具有两个方面的逻辑,一是将心比心。所以,仁其实就是爱的同义词。
吾闻弊帏不弃,为埋马也。人不要把自己的爱局限在狭隘的天地,不要太自私。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4. [2][8]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79. [3]二十二子·扬子法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2. [4]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57. [5]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23. [6]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65. [7]阮元.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54. [9]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2. [10]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57. [11]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3. [12]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58. [13]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30. [14]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70. [15]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3. [16]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90. [17]二十二子.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87. [18]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483. [19]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 [2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七, 北京:中华书局,1994:2511. [2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4. [2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68. [23]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25. [24]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6. [25]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 [26]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9. [27]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39. [28]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74. [29]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91. [30]二十二子.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35. [31]二十二子.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32]二十二子.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 《梧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他还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五)、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载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盖,汝往埋之。
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大抵都是沿着人道的思路继续前进。孟子还把仁爱之心称之为不忍人之心,指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
其四,感通、感应是仁爱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汉代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就显示了这样一些特点。其二,儒家仁爱思想在血缘亲情之爱的基础上形成了同心圆的层递扩展特征,这是符合人类共同的人性和心理逻辑次序的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能对别人有仁爱之心吗?所以,孝悌乃为道德伦理的根本与基础。
(《论语•颜渊》)[11]泛爱众,而亲仁。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8]。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1],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
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也就是说,具有了仁才能成其为人。二、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人道思想 在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中,等级制度把不同的人限定在严密的范围只内,是不可能来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完善、人的理想、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属于人本主义范畴的思想观念的。
他还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家多以人释仁,以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其根本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的独立人格。感通机制具有两个方面的逻辑,一是将心比心。《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载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盖,汝往埋之。
伊斯兰教教人行善惩恶,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要行善。不是以维护一方而牺牲另一方为出发点,而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的利益为基点。
其二,儒家仁爱思想在血缘亲情之爱的基础上形成了同心圆的层递扩展特征,这是符合人类共同的人性和心理逻辑次序的。所以,仁其实就是爱的同义词。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21]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